东莞饭堂承包涉及大量人员的饮食安全,厨房环境卫生是核心管理环节,需遵循国家法规(如《食品安全法》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》)及行业标准,具体严格要求可分为以下几类:

一、场所布局与设施标准
功能分区明确
需划分原料储存区、粗加工区、切配区、烹饪区、备餐区、餐具清洗消毒区、更衣区、垃圾暂存区等,各区独立分隔,避免交叉污染(如生熟食品加工区物理隔离,距离≥1.5 米)。
地面采用防滑、耐磨损、易清洁的材料(如水磨石、防滑瓷砖),墙面贴瓷砖至顶(至少 2 米以上),墙角做弧形处理,防止积污。
天花板采用防霉、防潮材料(如铝合金扣板),无脱落、无霉斑,定期清洁。
设施合规性
配备足够的通风排烟系统(如抽油烟机、排风扇),保证烹饪时油烟及时排出,厨房内无明显油烟积聚。
安装防蝇、防鼠、防蟑螂设施:入口装风幕机或防蝇帘,窗户装纱窗,地面排水口设防鼠格栅(孔径≤6mm),定期投放灭虫药剂并记录。
上下水系统通畅:排水沟坡度≥3%,设有隔油池(定期清理),水龙头采用脚踏式或感应式,避免手触污染。
二、清洁与消毒标准
日常清洁要求
加工设备:砧板、刀具生熟分开(颜色区分,如红色切生肉、蓝色切熟食),每日使用后用 200mg/L 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15 分钟,再用清水冲洗。
操作台与灶台:每餐结束后立即擦拭,去除油污和食物残渣,每周用强碱清洁剂深度清洁一次。
地面与墙面:每日下班前用拖把蘸含氯消毒液(100-200mg/L)拖地,墙面每周擦拭一次,确保无油污、无蛛网。
餐具消毒流程
严格执行 “一刮、二洗、三冲、四消毒、五保洁”:
刮除残渣后,用洗洁精温水清洗;
流动清水冲净泡沫;
采用热力消毒(蒸汽 100℃以上保持 10 分钟,或红外线消毒柜 120℃保持 15 分钟),或化学消毒(含氯消毒液 500mg/L 浸泡 30 分钟);
消毒后的餐具放入密闭保洁柜,避免二次污染,保洁柜每日清洁。
环境消毒频次
每日对厨房整体环境(包括角落、缝隙)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30 分钟以上(无人时);
每周对下水道、垃圾桶周边用 500mg/L 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,防止异味和细菌滋生。
三、原料与废弃物管理标准
原料储存卫生
食材分区存放:干货、冷藏(0-4℃)、冷冻(-18℃以下)分开,散装原料密封并标注日期,离地离墙≥10cm,避免受潮、霉变。
生熟食品冷藏时分层放置(熟食在上,生食在下),避免交叉污染,冷藏柜每周除霜清洁,记录温度。
废弃物处理
垃圾桶需带盖、分类(厨余垃圾、其他垃圾),每日下班前清空并清洗消毒,垃圾暂存区远离食品加工区和水源,定期由合规单位清运。
废弃油脂单独存放,交由有资质的企业回收,禁止私自倾倒。
四、人员操作卫生标准
个人卫生要求
员工上岗前需持有效健康证,每年体检一次,有发热、腹泻等症状时立即调离岗位。
工作时穿戴整洁的工衣、工帽、工鞋,头发不外露,手部需在更衣后、加工前、处理生熟食品后等情况下用 “七步洗手法” 清洁(流动水 + 洗手液,搓揉≥20 秒),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。
操作规范
禁止在厨房内吸烟、饮食、存放个人物品;
加工过程中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熟食,刀具、容器生熟严格分开,不得混用。
五、记录与追溯要求
建立《厨房卫生清洁记录表》《餐具消毒记录表》《原料出入库台账》《员工健康晨检表》等,每日记录并归档,至少保存 6 个月。
定期接受市场监管部门检查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,确保符合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评定》(力争 A 级)标准。